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,是在漢代黃老道家思想基礎上,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術和民間巫術及鬼神信仰,于東漢末年形成,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。道教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,對中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思想、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。天山雪蓮也是僅存我國新疆境內的雪蓮品種,在過去千余年的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,這二者之間是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?
《開元道藏》 | 圖源網絡(侵刪)
道藏,是道教經籍的總集。早在兩晉時期,民間已開始編纂《道藏》。在唐代之后,道經被納入國家編纂和刊刻的范圍,唐玄宗李隆基舉國之力搜尋道經,編纂成《開元道藏》,這也是我國道教史上的第一部道藏。在《開元道藏》中,天山雪蓮與石斛、三兩重人參、百二十年首烏、花甲之茯苓、肉蓯蓉、深山靈芝、海底珍珠、冬蟲夏草被并稱為中華“九大仙草”。
在長期的修道證真的過程中,道教創(chuàng)立了系統(tǒng)的養(yǎng)生理論,撰寫了大量養(yǎng)生著作,形成了體系龐大、包羅萬象的道教養(yǎng)生學,是我國傳統(tǒng)養(yǎng)生學的集大成者。那么,天山雪蓮憑什么能入圍最懂養(yǎng)生的道教和自唐朝起官方認證的“九大仙草”之列呢?
盛唐時期,京城以種植牡丹為風尚,風雅之人挖空心思種植不同顏色的牡丹,姚黃、歐碧、魏紅、魏紫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牡丹之色。不同于易栽易培的富貴牡丹,天山雪蓮生長在人跡罕至的高山雪線,數量極其稀少,普通人無緣得見,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也因此曾盛贊天山雪蓮。岑參一生兩次出塞,在第二次出塞時得遇天山雪蓮,留下名作《優(yōu)缽羅花歌》,這里優(yōu)缽羅即是指代天山雪蓮。岑參在詩序中言明了作詩的緣由:“爾不生于中土,僻在遐裔,使牡丹價重,芙蓉譽高,惜哉!”在岑參眼中,天山雪蓮“其狀異于眾草”,姿容秀麗,卓爾不群,然卻“僻在遐裔”,不像牡丹、芙蓉般為人所知,正如懷才之士不能得遇明主,只能委身偏遠山澤。
天山雪蓮并非凡物,這要從她非一般植物可比擬的生命力說起。天山雪蓮是新疆特有的珍稀本草,一般生長在天山山脈海拔24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間。在天山雪域,需要面對高寒、缺氧、空氣稀薄、日照強烈等惡劣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這對絕大多數植物來說是死亡之境,而天山雪蓮卻能在其間生存下來,種子在0℃發(fā)芽,3~5℃生長,幼苗能經受-21℃的嚴寒,5-8年的生長時間讓天山雪蓮默默儲蓄能量,只待花開再逢時,迎風一舞動人間。
清朝時期,醫(yī)藥學家趙學敏在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描述:“其地有天山,冬夏積雪,雪中有蓮,以產天山峰頂者為第一?!碧焐绞鞘澜缟献畲蟮莫毩⒕曄蛏较?,巍巍而立,高聳入天?;哪?、草甸、森林、冰雪……交相輝映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成就了這座無與倫比的世界自然遺產。而天山雪蓮僅生長于天山之上,其所生長的高山草甸帶為天山植物所能連續(xù)分布的海拔最高植被帶,土壤中含有豐富的腐殖質和有機物。高山草甸帶海拔以上,僅斷續(xù)分布一些墊狀植被;在此以上,到達冰雪帶,千里冰封,萬里積雪。
《本草綱目拾遺》記載天山雪蓮:“此物產于極冷之地,乃陰極陽生故也。”如此獨特的生境造就了天山雪蓮珍貴的藥用價值,在醫(yī)藥應用上,天山雪蓮性溫而不燥、味微苦,入肝、脾、腎三經,通補兼顧,具有溫腎助陽、散寒除濕、通經活血等功效;現(xiàn)代多項科學研究也證明天山雪蓮藥理作用廣泛,包括抗腫瘤、抗炎、抗菌、抗氧化、促進脂質代謝、減少脂質蓄積等功效,無愧“百草之王”美譽。
生于奇境、婀娜多姿,卻又頑強堅韌、奮發(fā)向上,不同于唐朝時期人人皆愛的真國色牡丹,天山雪蓮更像是不懼風霜摧殘的高潔之士,無論是其藥理價值還是生命姿態(tài),天山雪蓮入選道教養(yǎng)生學和自唐以來官方認證的“九大仙草”,確屬實至名歸;千年之后,天山雪蓮也是《中國藥典》唯一收錄的雪蓮品種,正因為有自古以來的權威認證,天山雪蓮在眾多文學作品中成為了起死回生、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代表。